以专业化为基础,以风险为导向是现行税收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专业化管理和风险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对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建设很有意义。但是,在现行征管模式改革和完善的进程中,二者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明显差异:专业化管理在税源管理专业化、事项管理专业化、风险评估专业化的探索中不断深入和拓展,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断得到优化;风险管理却一直局限在税款流失风险的分析和应对上。应用的不平衡性影响了现行征管模式体制效应的充分发挥。因此,应不断拓展风险管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风险管理在现行征管模式下的应用呈现出很多局限性。
首先是应用广度上的局限性。当前,风险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仅限于税源流失风险的分析并凭此发起风险应对任务,而在决策风险分析,基础事项管理及纳税遵从领域的应用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可能是决策者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认为税收管理的风险就是税源的流失。从理论上讲,防止税源流失是税收管理的最终目标,但现代管理学强调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并重,加强税收基础事项的管理,提升纳税遵从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直接分析税源流失的风险点非常困难,在实践中备受基层质疑。由于出现这种认知上的不足,不少人将税源流失风险的分析和应对当成税收管理的灵丹妙药和重要手段,产生了重评估、轻管理、轻稽查的错误观点。
其次是应用深度上的局限性。仅就现行对税源流失的风险分析来看,应用的深度上存在许多局限性。第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影响风险分析的正确性,目前分析主要依据系统中的征收数据和纳税人申报的财务数据以及少量综合治税数据,不是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进行准确的风险分析,一些基础数据必须审核,其真实性备受质疑。第二缺少科学的分析工具,分析模型少,样本缺少代表性,分析结果难以准确。
全面深化风险管理在现行征管模式下应用的建议:
改革当前风险应用管理体制。在推进税务机关职能改革,形成法规、征管、内审三大业务体系的基础上,理顺风险应用管理机制,统一业务行政决策权,方便实施机关实体化运作,以风险分析为导向,分类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建立专司风险分析的专业化机构,更好地满足领导决策、业务行政、纳税服务等风险分析的需求,提高风险分析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拓展风险管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实施基础事项风险化分析。依照税收征管法明确的税务登记、备案管理、申报管理、入库管理、建筑项目管理等事项,重新审视各事项管理办法规定的管理行为措施,在还责于纳税人的前提下,简化管理流程,把握有税收意义的关节点,科学设置风险指标,同时在必要的节点前植入纳税服务流程。设置基础事项专业管理机构,在管理流程上,要科学划分基础事项管理和风险评估应对的职责,确保专业化和风险管理的有机对接。
不断创新税收风险分析手段。科学把握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规律,充分利用风险应对信息,挖掘和创新风险分析手段。要细分不同风险,建立风险分析模型,要在更广泛的地域内抽取模型样本,使样本更具代表性,提高模型分析的准确性。
不断增强风险分析的计划性。风险分析部门要根据本级税务机关全年工作规划和业务行政部门的需求,制定全年风险分析计划,固化分析时点,增强业务行政决策部门和基层执行实施机构的工作预期,方便行政和业务工作的统筹。